重点实验室动物分子系统学研究组应用分类学知识为国家需求和公众教育服务,特别是重要社会性或经济性动物类群的分类、鉴定与编目;另一方面基于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开展昆虫嗅觉分子机制研究。
摇蚊科系统学研究组先后建立摇蚊科20余个新种及大批中国新记录种。近年来系统性的对国内摇蚊科蛹期进行修订工作,记述了7亚科100余属300多种蛹期分类资料,为水环境监测、水产养殖等领域提供了一手的基础性资料。与挪威、美国、俄罗斯和印度等10余个国际同行合作以国际研究材料完成了若干个属级分类单元的世界性、中印区和东亚地区生物地理范围内的修订性研究,以及系统发育分析和生物地理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多数刊于国际学术刊物。
李敏副教授与潘丽娜博士主要从事昆虫嗅觉分子机制研究。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天津市应用基础计划项目2项,完成白蛾周氏啮小蜂全基因组及触角转录组测序工作,获得包括嗅觉相关基因、胁迫应答相关基因等29,105条基因全序列;进一步研究发现温度、紫外线及杀虫剂胁迫可促进白蛾周氏啮小蜂热激蛋白基因表达;通过美国白蛾利他素调查研究发现美国白蛾蛹对于白蛾周氏啮小蜂已交配雌性具有较强的引诱性,GC-MS测定后,经Y型嗅觉仪及EAG检测发现正十二烯1-dodecene等化合物对已交配雌性具有较强的引诱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ullEntomol Res》、《PLoS One》、《EntomologicalResearch》等SCI期刊。